晨光刚刚洒进成都太古里的一家咖啡馆,玻璃窗上还挂着几滴晨露,店里已经热闹得跟菜市场似的。
电子音乐的鼓点震得咖啡杯都在跳舞,二十来个年轻人正跟着节奏扭得起劲,手里举着的不是酒,是一杯杯冒着冷气的冰美式。
咖啡师小王一边打奶泡一边跟着音乐晃脑袋,那架势活像在夜店打碟。
"再来一杯燕麦拿铁!"穿运动背心的姑娘喊了一嗓子,"这比昨晚在九眼桥蹦迪带劲多了!"
这可不是什么行为艺术,是眼下全球年轻人最上头的"咖啡蹦迪"。从迪拜的豪华咖啡馆到成都的街边小店,这股风潮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球。伦敦的金融精英们放弃了威士忌改喝手冲,巴黎的面包房把可颂和电子乐混搭,就连以夜生活闻名的阿姆斯特丹,现在最火的去处变成了早上九点开门的"咖啡夜店"。
要说这玩意儿怎么火起来的,还得从年轻人的三大痛处说起。头一个就是健康问题。以前蹦完迪第二天那个难受劲儿,用北京话叫"跟被驴踢了似的",现在可好,咖啡因配上音乐,蹦完还能精神抖擞去上班。迪拜有家叫"不过滤"的活动组织,每个月在连锁咖啡店搞派对,那场面绝了——咖啡机当打碟机用,冰柜门一开冷气直冒,活脱脱把咖啡馆整成了迷你夜店。
钱包也是个重要因素。在京城三里屯随便找个夜店,没个千八百的根本出不来门。咖啡蹦迪就实惠多了,二十块钱买杯拿铁就能嗨一上午,柠檬水随便续杯,存包还不要钱。深圳有家叫"桃桃咖啡"的店试水这个模式,结果工作日早上都能坐满,老板乐得直说比卖咖啡豆赚多了。
最绝的是社交方式的变化。传统夜店那套"喝一个?"的搭讪方式在这儿完全行不通。成都玉林路有家咖啡馆搞了个"无声蹦迪",全场不许说话,全靠肢体语言交流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反而促成了好几对情侣。有个常客说在这儿认识的朋友,比在酒吧认识的靠谱多了,至少记得住名字长啥样。
这股风潮背后是实打实的数据支撑。英国十年间关了七千多家酒吧,北京著名的"达达"和"水果空间"两家老牌夜店接连关门。就连以颓废风格出名的瑞典说唱歌手Yung Lean都公开宣布戒酒三百多天,还说"派对时代结束了"。这话在年轻人里炸开了锅,有人觉得是时代变了,有人觉得是大家变聪明了。
巴黎有家百年面包店玩得更绝,把早上的面包出炉时间改成了电子乐派对。新鲜出炉的可颂香气混着低音炮的震动,被网友戏称为"可颂迪斯科"。有个常客说为了这口新鲜面包,他能从开门蹦到打烊。店家还特意在工作日早上搞活动,广告词写着"这才是周一正确的打开方式",把上班族们乐坏了。
要说最会玩的还得数成都人。宽窄巷子有家咖啡馆直接把四川麻将和电子乐结合,发明了"麻将迪"。四个人一边搓麻将一边跟着节奏晃,胡牌的时候全场一起欢呼,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。老板说这个创意来自顾客的玩笑话,没想到一试就火了,现在想预约都得提前一周。
这股潮流甚至改变了音乐人的创作方式。以前写歌总得喝点找灵感,现在改喝手冲咖啡了。有个独立音乐人说在咖啡因作用下写的歌反而更清醒,演出时也不用担心忘词。他的最新专辑就是在咖啡馆里完成的,录进了不少磨豆机和打奶泡的声音当背景音。
咖啡馆的经营者们更是乐见其成。传统咖啡馆早上生意清淡,现在搞起咖啡蹦迪,九点钟就能坐满。有店家算过账,一场两小时的派对能卖出平时三倍的咖啡,甜品更是供不应求。关键是氛围特别好,没人喝多了闹事,保洁阿姨都省心不少。
这股风潮还在不断进化。上海有家店尝试在瑜伽馆里办咖啡派对,把冥想和电子乐结合;杭州的茶馆搞起了"龙井迪",用茶道表演当暖场节目;广州更绝,直接把早茶和蹦迪混搭,边吃虾饺边摇头,美其名曰"饮茶迪"。
看着满场活力四射的年轻人,有个五十多岁的咖啡师感慨说,这让他想起八十年代在歌舞厅跳迪斯科的时光。只不过那时候是晚上偷偷溜出去,现在是大白天正大光明地蹦。时代变了,年轻人追求快乐的心没变,只是方式更健康更聪明了。
音乐声渐渐停下来,咖啡馆恢复了平静。客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开,有的直接去上班,有的约着去吃午饭。吧台上留着半杯没喝完的冷萃,杯壁上凝结的水珠慢慢滑落,就像这场特别的派对,热烈过后依然清爽。玻璃门开合间,电子乐的余韵还在空气中轻轻震动,仿佛在说:快乐不一定要在深夜,清醒着也能很尽兴。
本文就只是用来分享一些积极向上的能量啦,可没有要去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想法哟。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呢,就赶紧联系我们哈,我们会很积极地配合去把问题给解决掉哒。
亿配资,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,中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