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,神州大地陷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。连年战火使得百姓流离失所,民不聊生,饿殍遍野的景象随处可见。直到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之势形成,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才终于获得短暂的喘息之机。然而好景不长,随着一代枭雄曹操的离世,其子曹丕在继承北方广袤疆土后,迫不及待地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,于公元220年正式建立魏国,开启了三国时代的新篇章。
就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,偏安西南的刘备也在成都登基称帝,建立蜀汉政权。当时蜀汉的实力远逊于曹魏,特别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,不仅损失了这位威震华夏的武圣,更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布局。此时的刘备不仅疆域大幅缩水,其军事实力与曹魏相比更是天壤之别。那么,为何刘备要在如此不利的形势下急于称帝?在称帝过程中,又有哪些人支持,哪些人反对?这些人的结局又如何呢?
展开剩余71%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曹丕称帝之时。在曹操去世九个月后,曹丕终于按捺不住野心,撕下了父亲为汉室保留的最后一丝颜面。他精心策划了一场禅让大戏:先是让群臣不断上表劝进,自己则再三推辞,声称想到要当皇帝就害怕得发抖。与此同时,曹魏境内突然祥瑞频现,什么白鹿现于郊野甘露降于殿前,都被解读为天命所归的征兆。最终,在汉献帝刘协主动提出禅让的情况下,曹丕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帝位。这场权力交接出奇地平和,汉献帝甚至获得了山阳公的封号,得以在河南焦作安度晚年。
然而当这个消息传到蜀地时,却引发了轩然大波。蜀汉群臣无不痛哭流涕,他们无法接受大汉四百年基业就此断绝。在这种情势下,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自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。公元221年,刘备在成都称帝,国号仍为汉——这个国号对刘备集团至关重要,因为它象征着政权的正统性。在曹魏方面,他们刻意称刘备政权为蜀,就是为了否定其正统地位。刘备选择的章武年号也别具深意,章即彰显,武指汉武帝或光武帝,意在向天下宣示自己延续汉祚的正当性。
刘备称帝实属形势所迫。首先,年过六旬的他深知来日无多;其次,作为汉室宗亲,他继续以王爵身份与称帝的曹丕对话实在有失体统;再者,麾下将士也渴望获得从龙之功。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,即便实力不济,刘备也不得不走上称帝之路。
在劝进过程中,蜀汉第一才子谯周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他引经据典,从《洛书甄曜度》中找到火德之后,当有名为'备'者称帝的预言,为刘备称帝提供了天命依据。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这一决定,费诗就公开反对称:大敌未灭而先自立,恐失天下之望。这位以才干著称的降将因此被贬至边远地区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后来正是主张投降的谯周,在邓艾兵临城下时力劝刘禅开城投降,而忠心耿耿的费诗却再未得到重用。
历史总是充满吊诡。劝刘备称帝的谯周最终成为蜀汉的掘墓人,而反对称帝的费诗却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。谯周晚年虽被封侯,却郁郁而终;费诗虽不得志,但其忠诚耿直却为后世所称道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在权力更迭的洪流中,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其历史评价,而历史的评判标准,又常常超越当时的成败得失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配资,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,中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